莆田淘宝培训

莆仙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区广播台

查看: 17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泉州海域捞出17米长“金箍棒” 或为乌木桅杆

[复制链接]

443

主题

456

帖子

258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8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20:5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泉州海域捞出17米长“金箍棒” 或为乌木桅杆







“哇,海底‘龙王’真有宝贝啊,这乌木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昨日下午,当一根木头抵达泉州江滨公园码头时,泉州市海交馆考古学者刘志成连连发出感叹。

据称,这根木头可不寻常,是乌木桅杆,像“定海神针”一样躺在海底已有上千年。

渔民 海里捞到17米乌木

昨日下午1时许,晋江池店溜石海边,风平浪静。随着海水涨潮,两艘小渔船开足马力,将此前搁浅在海边滩涂的一根乌木拖走,驶往对岸的泉州江滨公园码头。

这根乌木是晋江市池店镇溜石村渔民朱永太两年前在蟳埔海域发现的。据朱永太介绍,那天他拖网作业时感觉渔网非常重,还以为是钩到了铁锭,拖回岸边时“铁锭”突然脱网,他在脱网处插上竹竿做记号,几天后他下水寻找,没有想到找到的竟然是一根圆木头。他曾经削下一木块,先泡足了水称重:5斤,暴晒几天后再称,还是5斤。奇木就此传开了。

靠岸后,工作人员把乌木装在吊车后车斗,并绑上红丝带,运回泉州市博物馆。经测量,这根乌木重达2吨,长17.85米,最宽的直径为50厘米,最顶端的直径为20厘米。

捐献者 捐给博物馆是文物

昨日,一名吴姓客商购下乌木,捐赠给泉州市博物馆。

吴先生告诉导报记者,当他听到蟳埔捞出乌木的消息后,过去一看,那么一件大家伙,一看就喜欢。切了一小块,用火烧,灰烬竟然是红色的,这更让他兴奋。“这是乌木,并且是古船桅杆。”吴先生介绍,初步判断,这根乌木是帆船桅杆,在淤泥中处于缺氧、高压状态,在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长达上千年炭化过程才形成乌木。“这根乌木的材质在国内很罕见,可能是外来的。”吴先生说,至少有上千年历史,比1974年在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的年代还久远。

说到把宝贝捐给博物馆,吴先生表示说,这东西放在他店里只能是“文化”,而捐给博物馆,就成“文物”了。

博物馆 将请专家来考证

这根桅杆长17.85米,中部有7个严重生锈的铁环,从中部第一个铁环至根部,测量为6.2米。刘志成表示,这是泉州考古史上的又一大发现。

他说,目前最重要的是防晒和处理盐分的工作。他说,1974年出海的宋代古船,因为处理盐分工作没有做到位,结果造成了盐分对出海古船形成硬伤。他建议,泉州市博物馆一定要做好防晒和科学使用淡水净化乌木的工作。“我们将邀请古船专家来考证,并会制定相关保护和展示办法。”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在接受采访说,这为泉州“海丝”研究又添珍贵标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