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万元买沉船桅杆 赠博物馆
核心提示 昨天下午,一辆吊装车载着一根长长的大木杆,经过泉州市区,开往泉州市博物馆,吸引了不少市民注目。
这根木杆,是两年前从晋江入海口打捞的沉船桅杆,被一名商人购买,昨赠给泉州市博物馆。桅杆残存17.85米,刷新泉州已发现桅杆长度纪录。按推算,原来的木船可达25米长,和1974年在泉州湾发现的南宋古船残存长度相当。那次考古发现,轰动全国。
发现者:
公式埔水域打渔捞起 闲置在滩涂
这根桅杆,实际上在两年前就被发现了。发现者,就是昨天送桅杆来的朱永太父子。
这对父子是晋江溜石村的渔民。溜石自古享有盛名,不仅是“郡溪入海第一门户”,宋元时期,更是泉州港往来船只进入晋江水域的必经码头。
记者问桅杆尺寸有多大,父子俩说不出确切的数字,反正当时从公式埔水域打渔时捞起来,就用渔船拖回来,放在溜石村岸边的滩涂中。
问原来的船年份有多久,他们就更不清楚了,只觉得应该是艘大船,肯定有些年头了。
昨天中午12点半,他们趁着涨潮,将桅杆绑在两艘电动舢板船下,努力驶近江滨北路的岸边。待泉州市博物馆调用的吊装车来。
收藏方:
博物馆请吊车运回 专家将会诊
要收藏这根桅杆的泉州市博物馆,专程调来一辆8米长、载重3100公斤的吊装车。
昨日下午,吊装车师傅挂好长绳,朱永太父子跳入水中将绳子捆定桅杆,桅杆被顺利吊起。
大桅杆出水时,上面附着许多海藻,还有星星点点的牡蛎壳。为了保证运输安全,工作人员在桅杆尾部系上红绸带。这下,更拉风了,一路护送,不少司机和路人都盯着看。
放在博物馆入口处,用卷尺量,长17.85米,底座开裂后直径达50厘米,顶部直径20厘米。
考古研究者刘志成发现,桅杆底部有七处规则铁箍,应该是将桅杆固定在船上所用的;靠近顶部处还有两处生锈的铁孔,估计是用来捆扎风帆、旗帜、灯笼所用,最顶端应该还有轮滑。
中间人:
考察4月后万元买下 捐出来研究
沉船猜想
原船规模?推算长25米,和后渚沉船相当
泉州海交馆考古部傅恩凤主任说,古代木船与桅杆有个“1:0.8”比例。这根桅杆加上旗帜的高度约20米,则搭配的木船长度约25米。这个长度,与1974年在后渚发现的南宋沉船残存相当,那艘古船的载重量为200余吨。
在泉州海交馆,现在保存有两根约16米的桅杆,是早年从惠安的废弃帆船上拆下的,约有百年船龄。这艘船有多久,暂时难以确定,但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一直都靠风力驱动船只。
傅恩凤说,桅杆和船只本身的款式构造没有必然联系,无法推测船只款式。
这根大桅杆,能从晋江滩涂运到博物馆,还得感谢一个人——购买并捐赠者吴先生。
吴先生不愿意面对镜头。他是南平人,在洛江做生意,对木头收藏鉴赏有些心得,从圈内朋友处听说这根桅杆的消息,就花了4个多月去考察。吴先生决定以1万多元价格购买,朱永太父子觉得价格合适,也就卖了。
这根桅杆到底是什么木材所制,到底什么来头?
吴先生一直想解开这个谜团,多方打听,得知省内高校能帮忙确定木头的树种,但也不能准确测出入水年份。最终,吴先生决定捐赠给泉州市博物馆,希望他们来研究和收藏保护。
船身在哪?或为清朝运粮船,或是外国商船
船在哪儿呢?一种说法是清朝沉船,购买者则猜测是外国商船。
溜石村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都知道,清末曾有艘大的运粮船在附近江面沉没,高高的桅杆露出江面,当年过往的船只绕行。有人觉得,这根桅杆就是当时那艘运粮船的,挪位到了公式埔水下。
吴先生则说,桅杆的密度相当大,不像是中国南方木料,因此推测是外国商船所用的桅杆。
价值几何?除了文物价值,还可能是阴沉木
近年,一些被拆解后的船木,被人作为商铺大门,或做茶几坐椅等。泉州经营仿古家具的张先生介绍,木质渔船逐渐被淘汰,船木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一张船木做成的1.5米长的桌子,可卖一万多元。
收购者吴先生说,他曾将桅杆部分木料取来焚烧,灰是红色的,和阴沉木烧的灰差不多。他认为,桅杆如果浸泡上千年,在缺氧高压下,有可能形成乌木。他还说,如果是外国商船的桅杆,则更是为海上丝绸之路再添新文物。
如何保护?解除盐分破坏,请专家前来会诊
刘志成说,桅杆长时间浸泡在盐分高的入海口,出水后太阳晒,会把木结构撑开,从而破坏整体。他建议及时频繁地喷水,把盐分去掉。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接下来会请专家为桅杆会诊,看是否浸泡在水中淡化。将来,则考虑做个展示台,在博物馆大门前的水池处展示。对于桅杆出水的周边,还将考虑进一步探明水下是否有船体残存。
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范主任则说,对以陈列文物为主的博物馆而言,如何保护是个新问题。
欢迎光临 莆仙论坛网 (http://pxlt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